喬方利,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,博士生導師,二級研究員,一直從事海洋與海氣耦合模式研發(fā)工作。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(chuàng)新研究群體、科技部重點研發(fā)計劃、重大國際合作項目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—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資助項目等多項。擔任國際學術期刊Ocean Modelling主編和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編委,任UNESCO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平洋分委會IOC/WESTPAC主席、中國PICES科學委員會主席、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(SCOR)主席等。原創(chuàng)性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論,建立了首個實質性耦合的全球高分辨率海浪-潮流-環(huán)流耦合模式FIO-COM,建立了新型海浪-潮流-環(huán)流耦合業(yè)務化預報系統,建立了考慮海浪飛沫等物理過程的新型臺風模式FIO-AOW,建立了首個包含海浪的氣候模式FIO-ESM,設計了超千萬核的海洋模式高效并行算法。發(fā)表論文300余篇,獲國家首屆創(chuàng)新爭先獎、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、國務院特貼專家、國家首批“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”等系列獎項和榮譽稱號,獲省部級一等獎多項。
代表性論著10篇
獲獎與榮譽
1. 2004年,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;
2. 2005年,海洋環(huán)境數據庫建設,海洋創(chuàng)新成果一等獎(第一名);
3. 2006年,獲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(國家人事部、組織部和中國科協);
4. 2007年,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(國家人事部);
5. 2010年,海浪-環(huán)流耦合理論建立及其應用,海洋創(chuàng)新成果一等獎(第一名);
6. 2011年,新型浪潮流耦合海洋環(huán)境數值預報系統建設與業(yè)務化應用,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一等獎(第一名);
7. 2011年,被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評為JRG雜志最佳審稿人;
8. 2012年,中國近海上升流分布與形成機制研究,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二等獎(第一名);
9. 2014年,獲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首批“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”;
10. 2014年,獲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平洋分委會(IOC/WESTPAC)首屆杰出科學家獎;
11. 2014年,獲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(PICES)最高獎“伍斯特(WOOSTER)”獎;
12. 2014年,包含海浪的新型全球氣候數值模式的建設與應用,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一等獎(第一名);
13. 2015年,海洋模式高效并行集合調整卡爾曼濾波同化系統的研發(fā)與應用,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二等獎(第一名);
14. 2016年,國際“戈登貝爾獎”提名(全球共6名);
15. 2017年,首屆全國創(chuàng)新爭先獎;
16. 2019年,“海洋浪致混合理論研究及模式應用”,青島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(第一名);
17. 2019年,“第二代全球浪潮流耦合海洋環(huán)境預報系統及應用”,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(第一名)。
主持項目
1. 國家基金委青年基金,中尺度大洋熱力動力準地轉模式的建立及紅外遙感資料的同化,7.0萬元,1995-1997年;
2. 國家基金委面上基金,東海中尺度渦旋動力學基礎,14.0萬元,1998-2000年;
3. 國家基金委重點基金“黃海環(huán)流及營養(yǎng)物質長期輸運”課題“黃海各流系研究”,20.0萬元,1998-2001年;
4. 國家基金委面上基金,垂向混合對中國近海躍層形成和消衰的影響研究,34.0萬元,2005-2007年;
5. 國家科技部973項目,“中國近海環(huán)流形成變異機理、數值預測方法及對環(huán)境影響的研究”之課題“渤黃東海環(huán)流及其變異預測數值模式和海洋大氣災害應用”,514.5萬元,1999-2004年;
6. 國家專項,高分辨率風、浪、流耦合業(yè)務化數值預報系統,860萬元,2002-2005年;
7. 國家科技部全球變化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,南大洋-印度洋海氣過程對東亞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,2730萬元,2010年6月-2014年12月(項目首席);
8. 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,海洋在氣候年代際變化中的作用合作研究,184萬元,2011-2013年(主持);
9. 國家海洋公益專項項目,中國近海短期氣候預測技術及其應用, 1181萬元,2011-2014年(項目首席);
10.國家科技部中美國際合作項目, 海洋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,183萬元;2011-2013年(主持);
11.國家專項國際合作項目,海洋動力系統和多運動形態(tài)相互作用,1530萬元(項目首席),2015-2018年(項目首席);
12.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-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資助,海洋環(huán)境動力學和數值模擬,4000萬元,2014年6月-2019年12月(主持);
13.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(chuàng)新群體項目,新型海洋與氣候模式的發(fā)展,1200萬元,2019-2024(主持)。
科技貢獻
1. 原創(chuàng)性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論,被美國、德國、瑞典、法國、澳大利亞等多國十余個研究組實際應用,均大幅提高了其模式的精度,獲國際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PICES最高獎“伍斯特獎”;
2. 利用浪致混合理論,率團隊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浪-潮流-環(huán)流耦合模式FIO-COM,克服了海洋環(huán)流模式夏季模擬SST偏高、次表層溫度偏低以及混合層偏淺等的共性難題;
3. 基于FIO-COM,自主發(fā)展了數據同化技術,建立了海浪-潮流-環(huán)流耦合業(yè)務化數值預報系統,在國內外多個國家級平臺業(yè)務化運行,2014年獲IOC/WESTPAC杰出科學家獎;
4. 針對臺風強度數十年未有改善這一經典難題,建立了考慮海浪飛沫、海浪混合和降雨過程的新型臺風模式FIO-AOW,克服了超強臺風模擬預報偏弱的難題;
5. 將浪致混合理論應用到氣候系統,建立了首個包含海浪的氣候模式FIO-ESM,大幅減少了熱帶偏差等氣候模式共性問題,參加了CMIP5國際氣候模式比對計劃,是我國海洋領域首次;
6. 設計了超千萬核的海洋模式高效并行算法,并行效率高達36%,在國際海洋領域居于前沿,2016年獲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“戈登貝爾獎”提名。